第1633章 给你们增加竞争对手(2/2)
而两者兼修的最成功的,无疑就是现在梦工厂的老板之一,同时拍出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斯皮尔伯格。
但是回看九十年代的前五年,就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轻导演出现了。以至于到了去年为止,最大的年轻人还是昆汀塔伦蒂诺。
至于今年的几位导演提名者,别说和七八十年代涌现的那几批导演相提并论,连昆塔伦蒂诺的尾气都难以吃到。
九十年代出现了三位演员转行导演的最佳导演获得者,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今年的梅尔吉布森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导演群体缺乏新鲜力量。
再说,梅尔吉布森今年的获奖感言也表明,他并不想彻底转型导演,或者以后的电影都自导自演,而是更想作为演员再次拿到最佳男主角奖。
究竟是为什么先进缺少好的新导演的加入呢罗纳德想了一会儿,可能还是因为低成本电影在好莱坞消失的缘故。
在他入行的时候,还有罗杰科尔曼的新世界这样的公司,专门拍摄低成本电影,让很多新手导演有了拍摄处女作的舞台。
但是到了今天,不管你是影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从片场底层学习出来的实干派,要想第一次当导演拍摄院线电影,难度是呈现几何级数上升的。
现在这些新人的机会,都集中在两个类别的影视剧里。一是直供录像带市场的低成本电影。包括罗纳德在香江的那些朋友们,拍摄的多数是这种电影。
相比院线电影,这种电影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发行的渠道不一样。直供录像带市场的电影,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放映,所以从拍摄,分镜头剧本的绘制,到镜头设计,拍摄灯光,乃至最后的剪辑,都是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
拍多了录像带的导演,拍摄大银幕的电影,会有本能的不适应。一个情节,用几个镜头来表现,大银幕和小电视的取向是完全不同的。
剪辑的时候也有分别,调动观众转动眼珠,和调动观众转动脖子,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剪辑体系。如果习惯了前者,那么剪出来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放映就会出现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罗纳德本人收集了不少的老电影的拷贝,用录像带播放的时候,很多经典电影都显得平淡乏味,节奏缓慢。但是一旦在大银幕上播放,由于转移注意力到银幕上的焦点(通常是演员的脸),需要更多的时间,电影的节奏会完全不同,在电视机上看很平淡的电影,在大银幕上会显得紧张激烈,节奏很快,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是录像带电影的问题,如果是另一个新人导演经常入行的领域,电视剧拍摄的话,那么导演的问题就更大了。
电影和电视剧的表演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电影的表演通常需要拍摄多次,选取其中特别精彩,符合导演想象的镜头,剪辑到一起。而电视剧表演,则更讲究用最少的时间拍好。
相比电影多数使用视听语言和剪辑来带领观众前进的方法,电视剧更多的使用对话和脸部特写的跳切来推进剧情。
拍多了电视剧的导演,对电影的拍摄会是一个障碍。那些在电视剧上正确的方法,在电影拍摄的时候会变成错误。
如果你没有机会尝试,出错,改进的话,很可能在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票房不会太好,由此就失去了进一步拍电影的机会。
好莱坞的制片人是非常苛刻的,如果是一个成功过的电影导演,他们会给你三次机会。三次连续赔本才会放弃。但是如果你没有拍摄过票房成功的电影,那么往往你只有一次机会。
第一部处女作拍砸了,票房失败,那么你就会被打上只适合拍摄电视剧录像带的标签,很难获得第二次拍摄院线电影的机会了。
“怪不得,好像人才断档了……”
罗纳德手里拿着助理整理的从七十年代开始的新晋重要导演的名单,从八十年代的最后几年开始,这个名单上的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长此下去,好莱坞可能艺术水平就要下降了。
毕竟一个导演,特别是商业片导演,如果重复拍摄一种类型的话,会耗尽才华和观众的缘分的。
有新的导演的新招数来刺激,也能让老导演们感受到新鲜的刺激,说不定能够拍出更好的电影来。
“米拉麦克斯,哈维韦恩斯坦……”
罗纳德在米拉麦克斯的名字上重重的画了一个红圈。
以米拉麦克斯为首的所谓“独立制片”公司,其实对培养新导演反而有害。
他们的商业路线,就是先从欧洲电影节开始,获奖了以后再引进阿美利加国内。所以像昆汀这样的新导演,先获得的是欧洲电影节的肯定,再来接受票房的审判。
而欧洲电影节,向来是小评审制度,不到十个人的评委决定获奖者,这更容易受到少数人艺术品味的影响。他们其实在更进一步的挤压好莱坞本土有潜力的新导演的机会。
再加上韦恩斯坦的抹黑操作,很多本土导演获奖提名的机会就更少了。
而且,像米拉麦克斯,探照灯,等等所谓的“独立制片”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都被八大制片厂收购,他们的选片品味也更进一步接近商业大制作。
整个好莱坞失去了八十年代那种初兴勃发的态势,再也难以看到各种各样独特的电影。
这当然对行业整体不是什么好事。罗纳德感到,自己对此也有责任,说不定本来梦中的那些电影的原导演,可能失去了一个机会呢
“还是要给你们增加一些竞争对手……”罗纳德用笔点了点已经被他画了一个大叉的米拉麦克斯公司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