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九十五章 新时代的代表(1/2)
“师爷爷辜幼文,老师叔辜振铎,还有老师哥,现在蜀大中文系系主任辜开来,三代都是韵学大家。”周至说道:“我有幸在他们教导下学习,这次回去后就要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了。”
“我猜你师爷爷,师叔师哥,应该非常喜欢你吧?”翁万戈笑道。
心底里却拿自己子侄和周至对比了一下,然后暗叹了一口气。
翁以钧天赋一般,守着翁家收藏这个宝库研究了几十年,在学术上的地位依然不高,至少在今天这场很随意的谈话当中就能发现,翁以钧常常陷入沉默,而周至这孩子几乎对所有人递出的话题,都能接得上。
这就是国学修养上的差距,越是开放性话题的闲谈,往往越能够看出参与者间水平的差异,魏晋清谈的时候孙盛和殷浩辩论激烈旗鼓相当,导致挥舞的麈尾都吊毛了,也一定不是在空口说白话。
古人的问题在于经常是本来该认真搞政治的人,却不管治平事业跑去显摆自己的学术,不过这是另一个方面了。
仅论学术的话,像周至这种底子深厚,闻一知十的孩子,是文科导师最喜欢的那种,一点一出溜老远,根本就不用怕带不动。
“师爷爷一家对我的爱护,的确是报答不完的。”周至承认:“其实我遇到的师长们,一直对我都是悉心照料爱护,我是很感激的。”
“也是,你这水平,怕是从小就有人开小灶,走的私学路子。”翁家人对这套路自是熟悉非常,翁万戈都不用细问,直接定性,然后说道:“说回《集韵》,你认为该是哪一本?”
语气里还带了几分调皮。
“既然是翁家珍贵的收藏,那这部《集韵》怎么都该是宋本无疑,而存世的三种宋本当中,我猜……”说完用手一指旁边的《长江万里图》:“是南宋潭州刻本吧?和它一样,与清宫天禄琳琅旧藏有关。”
“哈哈哈……”翁万戈很开心:“可算是猜错了一回了!我们家这部,却是南宋明州本,也就是毛抄和钱抄的母本。”
“这部书并不是来自文恭公,而是翁氏旧藏,比文恭公还要早三代进入的翁家。”
这就好理解了,这套书是翁同龢还没出现的时候,由翁氏更早的先辈收集的,那就多半是在老家附近得到的。
翁氏老家是常熟,而宋代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一个在沪城西北,一个在沪城西南,相隔也不远。
“原来如此。”周至点头道:“翁老,这部书对我这一系学人非常重要,不知道……肯不肯割爱?”
“叔父处于对书籍的担忧,虽然同意书籍送回国内,但是也有几个条件。”翁以钧说道。
“请讲。”
“主要内容有四条,一是书籍需要落地在他的出身地,沪上;二是所有送回国内的古籍善本书,不是拍卖,要求是直接整体转让,不可拆分挑选;三是必须转让国家公共图书馆,且必须是管理和典藏条件经先期视察得到认可的图书馆;四是有转让底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