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 > 第1186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第1186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2/2)

目录

“学校老师的评判标准跟杂志社编辑的评判标准能一样吗”邵秉义瞪了儿子一眼。

“你老爹我这么有学问的人,这么多年也才过了几次稿而已,一个小学生能在杂志社发表文章简直笑话。”

刘玉玲见丈夫语气过于严厉,生怕吓到儿子,赶紧转移话题。

……

到了第二天下午,梁桂香早早收摊,来到学校接秦浩放学。

“梁阿姨好。”

“梁阿姨。”

梁桂香冲谢望和四人挥了挥手“你们好。”

“谢谢梁阿姨。”

梁桂香拉着秦浩一路来到小卖铺,夏凤华见二人进去,舔了舔嘴唇。

“梁阿姨是要给秦浩买零食吗”

谢望和给三人使了个眼色,悄悄跟了上去。

结果让二人大失所望,梁桂香带着秦浩径直走向了电话。

在秦浩的示意下,梁桂香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昨天的电话。

“喂,是吴编辑吗对是我……”

平时诚实惯了,突然让她撒谎,梁桂香感觉腿肚子都在发抖。

吴编辑见梁桂香终于“承认”自己的身份,也松了口气,那两篇稿子杂志社里的其他编辑都很看好,下一期的发行量还指望着这两篇稿子呢,要是因为签约问题发不出去,他肯定是要受批评的。

“稿费。”秦浩小声提醒。

梁桂香这才小心翼翼地询问:“吴编辑,我这……两篇稿子的稿费。”

吴编辑正色道:“是这样的,梁老师您这两篇稿子的质量非常不错,不过介于您目前还是个新人,我们只能给到千字150的稿费。”

梁桂香对此完全没有概念,在她看来写一千个字就能拿150已经很多了,惊讶之余正要答应下来,却被秦浩拉了一下。

“稿费定得太低了,至少也得千字200!”

“这还低”梁桂香捂住话筒,小声道。

秦浩摇摇头:“知音的稿件最低都是这个价,这涉及到我往后的稿费,现在定太低,往后不好涨价。”

“还能涨价”梁桂香瞪大眼睛。

“您就按照我的说。”

跟人讨价还价,梁桂香还是有经验的,吴编辑那边沉默了有半分钟,就在梁桂香担心对方会不会变卦,不要儿子的稿子时,对方却忽然开口了。

“好吧,我个人非常欣赏梁老师的文采,千字200我跟主编争取一下,问题应该不大,不过我们需要跟梁老师签一个独家撰稿的合同。”

梁桂香把情况跟秦浩说了一遍。

“答应他,问他什么时候能结稿费。”

见梁桂香答应下来,吴编辑十分高兴:“梁老师您放心,我们会把支票跟合同一起邮寄给您的。”

梁桂香小心翼翼地问:“吴编辑,能不能先告诉我,这次我能拿到多少稿费”

“您这两篇稿子加起来字数是4852字,总稿费是970.4元,扣除税款的话,应该是936块。”

梁桂香瞪大了眼睛,原本她以为能有个两三百块已经很多了,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多。

要知道她一个月累死累活又是摆摊又是打零工的,也就一千多块钱的收入,这都快赶上了她一个月的收入了。

“梁老师您在听吗”

梁桂香如梦方醒:“在,在呢。”

“要是没别的问题,那我就安排给您邮寄合同,另外您给我一个银行账户,等您签完合同邮寄过来,我们确认之后就会给您汇款的。”

梁桂香下意识看向儿子,见秦浩点点头,这才长舒一口气:“好的。”

挂断电话,梁桂香整个人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

在旁边偷听的谢望和四人也都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望着秦浩,特别是邵星池,他平时没少听老爹吹嘘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某些刊物上,可据他所知,老爹最高的一笔稿费也不超过一百块。

秦浩的稿费整整是老爹的九倍,在邵星池看来,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稿费拿到手那才是真真切切的收入。

“秦浩,以后我能在杂志上看到你的文章吗”

“秦浩,你也太厉害了,不愧是我们街四少。”

周海阔跟谢望和冲秦浩竖起大拇指,这回就连夏凤华都没有去纠结街四少的称谓。

梁桂香也很高兴,结完账,难得大方地拿出五块钱。

“阿姨请你们吃雪糕,想吃什么自己拿。”

“谢谢梁阿姨。”

“梁阿姨万岁。”

谢望和四人举着雪糕跑回小院,然后迫不及待地将情况跟家里大人说了一遍。

刘玉玲正在做饭,手上的动作一顿:“这么说,浩子写的文章要上杂志了”

“不止,还有稿费,九百多呢。”邵星池补充道。

这下院子里其他人也都惊奇不已,九百多块钱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什么,谢老大每次跑船回来他们都能拿到一定分红,可毕竟秦浩才十岁啊。

“浩子这孩子我打小看着就聪明,往后桂香有好日子过了。”刘玉玲十分同情梁桂香的遭遇。

周一仆(周海阔的爷爷)感慨的道:“书中自有黄金屋,海阔看到了没有,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往后你要多向人家学习。”

“嗯,我知道爷爷。”周海阔十分乖巧的回答。

谢望和见母亲梁海泓满脸羡慕的模样,立马拍胸脯道:“妈,将来我挣到钱,全都给你。”

梁海泓笑骂:“少来了你,看看人家浩子,这么小就赚稿费了,你一个作文都写不明白,我这辈子怕是享不到你的福了,你少让我操点心,我就阿弥陀佛了。”

谢望和不好意思地挠头。

马奶奶笑呵呵的道:“望和从小就聪明,只要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马奶奶您就别夸他了,人家浩子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那才是真聪明,他啊就是一点小聪明。”

很快各家就做好了晚饭,邵秉义下班回到家,刘玉玲立马给他打了热水。

邵秉义正洗着手,就听外面还在说秦浩的事情。

“怎么个意思浩子的稿子真被选上了什么杂志青少年作文吗”邵秉义随口问了一句。

“不是,我听梁阿姨说好像是什么知音。”

邵秉义闻言皱起眉:“知音他一个十岁的孩子给知音投稿还过了”

一向自诩“文化工作者”邵秉义表面上瞧不起市面上的通俗刊物,何况还是“知音”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可他对“知音”的稿酬也是有所耳闻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