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笑傲江湖(谋事在人 三)(1/2)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祖籍福建泉州。
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先祖李驽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波斯经泉州登陆,娶色目女子蒲氏。家族经营海上贸易,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海禁改姓李。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城南的聚宝街。据说,他出生之时伴有奇异景象,家中古井突然涌出带有硫磺气味的泉水。(易华伟猜测,这应该是海底火山活动所致)但在当时,这奇异景象无疑给李贽的诞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采。
李贽的乳名“林载”,取自《尚书》里“林钟之律,载生百谷”。
嘉靖三十一年,25岁的李贽在科举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考中举人。然而此后的会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先后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参加会试是在隆庆二年,那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在试卷中大胆批判海禁政策,却也因此被黜落。但李贽并未因此而被束缚,反而在文章写法上独树一帜,独创“三破文章”之法,破题之处必定包含佛经、西学、市井三者中的某一元素,以全新视角行文,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风。
在仕途上,李贽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任职期间,积极改革县学课程,独具慧眼地增设《九章算术》,期望拓宽学子们的知识领域。之后又担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却因讲授《墨子》,宣扬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御史弹劾。
1577年,李贽赴任云南姚安知府。在那里,他推行“四不政策”:不跪上官,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为官底线;不禁商旅,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毁淫祠,尊重民间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不纳羡余,廉洁奉公,不贪图额外的财物。
万历五年,李贽在大理迎来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于鸡足山见月庵闭关49日。闭关期间,每日仅食松针、饮雪水,在这种清苦却宁静的环境中,完成《四海说》初稿,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海,终归于海”的独特观点,展现出对世界万物起源和归宿的深刻思考。
万历九年,在黄安天窝书院,李贽与耿定向因思想理念的分歧而决裂。此后,他做出惊人之举,削发留须,以一种独特的外在形象表明自己与传统观念的背离。
李贽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并且交游广阔。在原本的时空里,1599年,他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相会。两人相见恨晚,互相交流思想,李贽赠给利玛窦《老子解》,利玛窦则回赠《交友论》。李贽还将活字印刷改良术传授给朝鲜使臣许篈,促进了文化传播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交流与发展。
早在万历八年,李贽在姚安任职时,就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与创造力。设计“连环水闸”,使得当地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引进波斯的“坎儿井”技术,成功解决了云南喀斯特地貌缺水的难题。同时改良“一窝蜂”火箭,设计出32管联装发射架,增强了军事装备的威力,并撰写《火攻要略》,记载硝石提纯秘法,可惜此书后世已经失传。
然而,李贽的一生充满坎坷。他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冲击了当时的传统礼教和权威,最终遭到牢狱之灾。
万历三十年三月十六日,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一世,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李贽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截然不同,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向了另一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道路。
易华伟能结识李贽,还多亏了赵志皋的介绍。起初,易华伟对李贽其人只是略有耳闻,并不清楚他的独特。只是一番交谈下来,两人从经史子集聊到当下的社会百态,从治国理政的见解谈到对人生的感悟。
易华伟发现李贽的思想大胆且新颖,对诸多事物都有着独到的看法,完全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而李贽也惊讶于易华伟虽年纪轻轻,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学识与见识,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深入的理解,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新兴的西学知识,易华伟都能侃侃而谈。
两人越聊越投机,李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这些年游历四方的见闻和思考每当李贽抛出一个观点,易华伟总能迅速理解并给出回应。
随着交流的深入,易华伟与李贽越发觉得彼此志趣相投,大有相识恨晚之感。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时常探讨学问、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直到易华伟向李贽吐露了自己的抱负,期望通过先进的火器技术来增强国力,抵御外患,改变当下军事装备落后的局面。
李贽听后,心中大为震动,于万历十八年,化名“卓吾先生”,考察过华山农垦区后,当下便决定成为易华伟的幕僚,主持研发局一事。
由此,一场改变军事格局的火器革新悄然拉开帷幕。
从万历一十七年到二十五年,经过八年的发展,火器营已然颇具规模,有着完备的组织架构。
易华伟在襄阳设立锻造局,建起32座高炉,每座高炉都按照精确的火候与时间进行操作,日产精铁六千斤。
又在鄱阳湖建立八百亩试验场,分别针对步卒、骑兵、船舰、城墙以及夜间作战进行火器测试。不同的靶道模拟出各种实战场景,确保火器的性能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战争需求。
李贽的亲传弟子李治所负责的武夷山火药坊,使得硫磺提纯率高达九成,为优质火药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设计房由李贽亲自带领12名通晓西学的匠师。这些匠师们思维活跃,每旬都会聚在一起研讨,依据西学知识与实战经验,出具新式火器图稿。
40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接到设计图稿后,便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制原型,并且留下三套备份,以备后续研究与改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