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 第521章 精彩!

第521章 精彩!(1/2)

目录

第521章精彩!

“难怪克莱斯特的作品,风格多变——因为一生都在被驱赶吗”柯尼斯感觉自己似乎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这位剧作家。

《与魔搏斗的人》给了一个更准确的定义,是迷幻艺术。

好比戏剧《彭忒西利亚》里,创作中的极端激情展露无遗,还有对人性的深刻挖掘。

《彭忒西利亚》是以特洛伊之战的故事为背景,对彭忒西利亚的形象进行改编,她战斗中负伤,还被阿喀琉斯擒获,后因为意外吐露了亚马逊国的秘密……

这个故事,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然后内容里对彭忒西利亚让内心入木三分的剖析,以及对人性弱点的表达,柯尼斯很难不去想克莱斯特是不是以自己心路历程为角色模板

“充满了痴迷狂热的创作和精神战栗的飞跃啊,但这样真的没问题”柯尼斯心生这样的困惑。

不停地、没安全感的逃亡,能够写出这样让人精神飞跃的作品,导致人沉浸于这种模式。可作品又没人欣赏,所以也不存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心理支柱,反倒是更失败,更想——逃离!

《与魔搏斗的人》将克莱斯特与歌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歌德是一个能够驾驭“魔性”的诗人,而柯尼斯……就目前看来,这个“魔”是促使作家创作的“欲望”。

书中有过一段描写,是克莱斯特失踪,然后朋友第一反应是去停尸房找他,而亲人超过一周没他消息,就认为他可能出意外了。为什么呢因为家人认为,他就是会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人啊!所以克莱斯特的魔就是犹如深渊般的不安全感,以及逃亡带给他的体验。

与歌德不同,克莱斯特被“魔性”所征服。前者通过理性和自我控制,成功地将“魔性”转化为创作的力量,而后者在“魔性”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自我控制,最终走向了毁灭。

柯尼斯反应过来了,克莱斯特于1811年11月21日于柏林万湖先杀死身患癌症的女病友,后自杀,毁灭得非常彻底。

[如果痛苦体验到了创作的恩惠,那么所有的痛苦则意义重大,它就会变成人生最为崇高的魔力,因为只有整个都已是支离破碎的人才会懂得对完美的渴求,只有被驱赶的人才会到达无穷无尽的境域。]

多么准确的形容,而最后克莱斯特篇结束语是《彭忒西勒亚》的原文:枯死的橡树在狂风中挺立,生机盎然的却被轰然刮倒在地,唯因狂风可以吹袭树冠。

“看完给我一种想去马上看看克莱斯特剧作的冲动,传记作品——这是我看过最完美的传记作品了。”

与命运相连,柯尼斯深刻意会了什么是克莱斯特悲剧的命运和他“魔性”密切相关。

“第一位克莱斯特,是与魔搏斗失败的人,第二篇是荷尔德林篇。

但只看了个开头,他就停下了,因为柯尼斯的情绪,依旧停留在那个永远被驱赶的人影上。

“顾陆先生真不是随便的敷衍创作,他对德意志文学的了解,可能不比我低。他为克莱斯特,即便评价是失败的搏斗,但话语里充满了同情。克莱斯特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此之前,柯尼斯不会把伟大和克莱斯特联系起来。就如同前面所说,剧作、小说和诗歌,三个领域在德意志最多算t2,文学成就和歌德、海涅、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埃里希玛利亚差太远……

可以想象吧连柯尼斯这位见多识广的副主席都这样,更何况是其他读者。

难怪说,诗人、作家、画家等创意者死后,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会出现顾陆这种最强“辅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