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大军开拔(2/2)
毕竟除了萧承钰这个战神之外,南疆与大安国的差距也很大,一个蛮夷之地的弹丸小国,想对抗地大物博、兵强马壮的大安国,无异于蚍蜉撼树。
而痛心的是,就算这场战争最后能胜利,也需要无数将士们用鲜血和身躯,去战斗、去付出、去拼死一搏。
也不知有多少人要战死沙场,更不知有多少家庭,要失去她们的儿子、丈夫、父亲。
……
在镇北王率领大军离开的第三天,大理寺卿陈大人在早朝上,向永安帝递了折子请辞:
“陛下,臣家中母亲年迈病重,大夫断言已时日无多,臣想趁着母亲最后这段时间,带她回济州老家尽孝,陪伴家母人生的最后一程,请陛下应允。”
“大理寺如今暂无积压的大案、要案,中小型案件共有三百六十余起,已经平分给左右两位大理寺少卿,另外,臣推荐大理寺左少卿王政华,暂时接替微臣的职务。”
朝堂之上,没有人对陈大人的话提出意见。
毕竟是大理寺内部的事情,陈大人这个当一把手的愿意推荐谁,那是他自己的偏好,跟其他部门的人无关。
更何况,王政华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口碑名声也都不错。
唯一知道内情的城王,因为身体不好,从来没有上过朝,所以并不知道陈大人要推举王政华接任大理寺卿一事。
底下朝臣的队伍里,王政华低着头,做出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就好像不管永安帝是否让他接任大理寺卿,他都不在意。
永安帝一边听陈大人说话,一边看着手中的奏本。
一般像这样的情况,永安帝是不会勉强臣子继续待在朝堂的,他的朝堂并不是没有能臣,也不是缺了这样一个人就无法运转。
既然人家有目前更想做的事情,他这个当皇帝的,也乐得成全对方。
更何况,等陈大人陪伴自己的母亲终老之后,若是朝堂还有需要,永安帝也可以再继续启用对方,没必要现在扣着不放,让对方错过母亲的最后一段时日。
可就在永安帝打算准奏的时候,他却听到了王政华的名字,额头青筋不由得一跳。
他将手中奏折放下,开口道:
“据朕所知,大理寺右少卿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十来年,同样兢兢业业,破案无数,陈爱卿为何推举左少卿,而非右少卿?”
陈大人没想到永安帝会有此一问。
他以为,自己请辞,然后推举一个合适的继承者,不过是一件小事,没想到永安帝还要特别关心一下。
难不成,永安帝对自己推举的人选,颇有疑虑?
想到这里,陈大人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启禀陛下,右少卿与臣的年纪相仿,已然有这个岁数了,而大理寺这种衙门,需要的是更年轻的领导者,毕竟缉案追凶这种事,经常需要与时间赛跑,还是更年轻、体力更好的王大人更合适,故而臣才推荐。”
永安帝笑了笑:
“朕倒是不这么认为,王爱卿固然相对年轻,但是李爱卿经验更丰富,大理寺还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才能避免缉案追凶的过程中走弯路。”
“不过,陈爱卿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大理寺左右两位少卿都符合,那就让他们两人竞争吧,七日之内,王爱卿和李爱卿,谁破获的案子多,谁就继任大理寺卿,劳烦陈爱卿再多坚持几日。”
永安帝金口玉言,既然已经有了定论,那事情就不容更改了。
其他人没什么意见,倒是底下的王政华,心情宛如在井中打水的水桶,上上下下,不得安宁,毕竟他也以为,自己接任大理寺卿,是板上钉钉的事。
却因为永安帝一句话,他还要去跟自己的同僚竞争。
与此同时,宫外的仁嘉公主府,紫苏来报:
“姑娘,常进、王武、李宋三人已经从北境回到京城,目前正安顿在京郊的庄子上,接下来该怎么做?”
沈忆舒听到这个消息,豁然起身,目光透着锋利:
“让他们进京,直接去皇宫门口,敲登闻鼓,告御状!”
“松城大疫,一城的百姓,数万人命,值得陛下亲自过问!”
沈忆舒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事情闹大,登闻鼓一响,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件事,王政华便落入众人的视线之中。
王政华这些年在京城为官,虽然与其他同僚和睦相处,但却并没有什么真心相交的朋友,他牵扯到这件事之中,京城里应该甚少有人会帮他。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王政华私底下动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