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柴窑(2/2)
浸泡了一段时间后,他拿起一把特制的软毛刷,这种软毛刷的刷毛柔软而细密,不会对瓷器表面造成损伤。
他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瓷瓶表面,刷洗时,力度的掌控至关重要,太轻无法彻底清除染料,太重又可能损伤瓷器。
王景行屏气凝神,每刷一下都仔细感受刷毛与瓷瓶之间的摩擦力,根据不同部位的染料附着程度调整力度。
随着刷洗,靛青染料逐渐褪去,瓷瓶原本的颜色和质地一点点显现出来。
当最后一点染料被清除干净,放到清水中把瓷器清洗干净之后,王景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瓷瓶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色泽淡雅而独特,透着一种自然而纯净的美。
而瓷瓶的颜色,是一种王景行从未见过的天青色。
这种青色与传统青瓷的艾青色、淡青色以及橄榄绿等有明显区别。
既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而是绿中带蓝泛白,如朗朗天空般清澈、宁静、妩媚动人。
瓷瓶胎薄如纸,拿在手中轻盈却又不失坚实,手指轻轻敲击,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
釉色温润,光泽柔和,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晕。
最让人震惊的是在瓶底,一个清晰的“柴”字款映入眼帘。
这个“柴”字是阴刻的篆书款,刻在瓶底中央,字体大小适中,与瓶身的整体比例协调。
线条婉转,富有韵律,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王景行的心跳陡然加快,他意识到,自已可能发现了一件绝世珍宝——柴窑瓷器。
柴窑瓷器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世间从未有确凿的真品现世,只有各种文献记载和传说。
柴窑是古代五大名窑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柴世宗年间。
相传是由柴荣亲自督造,故而得名。
王景行判断这件瓷器为柴窑的依据有很多。
除了瓶底清晰的“柴”字款外,就是柴窑独特的“薄如纸”、“青如天”和“声如磬”的特点。
这件瓷瓶瓷胎打造得轻薄至极,却又具备良好的韧性与强度。
釉色堪称一绝,这种独特的青色,并非单一色调,而是融合了天空的深邃与澄澈,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直视时它像雨后初晴的天空,透着清新与明朗。
换个角度,又似深山古潭的幽水,深邃而神秘。
当轻轻敲击瓷瓶时,会发出清脆悦耳、悠扬绵长的声音,宛如敲击古磬时所发出的声响,余音袅袅,久久不绝。
最关键的是,王景行通过透视,从死亡气泡判断,这件瓷瓶确实是宋以前的。
所以,几乎可以确定是柴窑。
柴窑瓷器的烧制难度极大,对窑炉的温度、气氛以及烧制时间的把控都要求极为精准,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瓷器出现瑕疵。
再加上当时的烧制技术相对有限,以及原材料的稀缺,使得柴窑瓷器的产量极为稀少。
历经岁月的洗礼,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破坏,如今柴窑瓷器已经难觅踪迹。
这也让它在古玩界成为了传说般的存在。
正因如此,当王景行确定这是一件柴窑瓷瓶的时候,才会如此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