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大结局(中)(2/2)
一觉醒来,已经是四点半。
耳边是林墨琛轻微的鼾声。
上午门诊,下午采访准备惊喜,晚上折腾到凌晨,能不累吗
徐嘉予转过头,林墨琛依旧没有反应,看着在她身边安睡的男人,一股难以言喻的幸福,不受控制浮上心间。
掀开林墨琛搭在她腰间的手,徐嘉予踮着脚尖走到书房,打开了书桌上的灯。
手机没来由震了下,拿起一看,是顾璟曼。
顾璟曼:叮!迟来的生日礼物,请查收!
顾璟曼:这可是我厚着脸皮问朋友要的,嫂子,请自珍呀!别嫌迟呀!哦呦!肉麻得咧!
念念熟睡的照片下是一段视频,徐嘉予下意识点开,出现了林墨琛帅气,但是冷冰冰的面庞。
“林教授,林医生,作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最年轻的医学专家,请问您有什么话,对那些即将踏入医学院或者即将成为医生的年轻人说吗”
林墨琛顿了顿,平静的眼神看向镜头,声音严肃而清冷。
“在医学广阔天地里,有句名言如同北斗星般指引着每一位医护工作者,‘tocuresotis,toreliefort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出自纽约一位名叫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医学是门守护生命的学科,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更温暖,希望大家永远做一名善良,有责任感的医生。”
“呵呵。”镜头外有些尴尬的笑声传来,徐嘉予也跟着笑了,她一下下戳着视频里的林墨琛,“用最冷的脸说最暖的话,你瞧瞧人家记者都尬住了!”
“我们都知道林教授您曾经是s市最好医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回到h市能取得这么大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请问林教授,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条件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你们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安排吗”
林墨琛点头,“一线城市因为接触面比较广,对于新东西的接纳度也比较高,医院的设备条件和工作环境会相对好一些,作为医学生可能会更早一些进入行业里来。”
“二三线城市可能因为亚专业分工没有大医院明确,大家将关注点都集中在一个亚专业领域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二三线城市可能以亚专业为外科背景开展研究的机会更少一些。”
“就神经外科这门学科来说,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科室,在一线城市超大型医院里神经外科通常非常强,但越往下,神经外科越来越小,以至于很多县级医院会将神经外科归属在大外科里,没有专门只从事神经外科的医生,很多神经外科医生既要从事脑出血,脑外伤的手术,同时还要做一些阑疝滞漏的外科手术,发展很不均匀。”
“我国总共的神经外科注册医生不到两万人,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推动学科融合,深化亚专业发展。”
话音刚落,一个软萌萌的声音从镜头外传来,“爸比,妈咪就快要下班了哦”
听到这句话,林墨琛冲镜头点了点头,“抱歉……”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此刻提笔,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激。
一转眼八个月,从秋天到初夏,天气又热了起来。
徐嘉予和林墨琛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结局。
文字本是孤独的旅程,是你们的目光为每个字符注入了温度,让故事从单薄的纸页间生长出血肉与灵魂。
感谢你们愿意在喧嚣世界中驻足,倾听我笔下的悲欢离合;
感谢你们用想象填补留白,让每个角色在你们的理解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你们的留言、私信或是默默的支持,像深夜写作时窗外不灭的星光,提醒我创作从来不是独行。
无论是共鸣时的会心一笑,还是争论时的认真思索,都让我更敬畏文字的力量。
未来路上,我仍会怀着这份珍重的心情书写,愿我们继续在故事里相逢,在字句间相知。
纸短情长,唯有一句最朴素的告白——谢谢你们,始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