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47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

第247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1/2)

目录

第247章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马

要人,要粮。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说道: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场。

但对粮食则没有太多严苛要求。

光武帝起义之前就曾卖粮。

“……丞相,恕在下斗胆。”

一名身着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

“丞相所许之利,不过空口白牙耳!”

“口惠而实不至,使我等无不如坐针毡。”

“若果有诚意,当具文书,明定惠利。”

“岂可徒以虚言相诳,令众商贾寒心”

一言毕,其余商贾全都屏住了呼吸。

暗叹这老哥还真是勇气可嘉,敢这么和当今的河北一把手说话

李翊见这商贾言语无状,倒也不恼,反而笑道:

“足下说的有理,我正欲为此事。”

话落,拍了拍手。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将一个木盒子摆放在了桌案前。

而里面所摆放的正是满满的盐,食盐!

众商贾眼睛顿时瞪大。

在没有政府的允许下,商人是不许私自贩盐的。

而当李翊提出要给众商人好处时,众人就已经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颁给他们贩盐的许可证。

虽然这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比起食盐的暴利,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诸位可有发觉此盐与其他盐有何不同吗”李翊问。

“……这是精盐。”

有食货者,立马答话。

精盐已经贩售了快十年了,汉朝各家各户就算没吃过,也该听过。

但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十年来,精盐贸易始终被麋家所垄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真的没有哪家诸侯偷学到了精盐技术。

坏处就是,严控保密,导致精盐不能大规模生产。

所以即便老刘的领土已经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依然是精盐与粗盐混着经营。

现在李翊突然拿出来,也是想做最后一搏。

利用“精盐”最后博取一波巨额利润,以此来扫定天下。

即便期间技术泄露,等到那时,天下估计也快一统了。

正好使精盐流入每个百姓的寻常家。

“……本相今特许官盐专卖,照市价加一成予诸公。”

“至于转运何地、售价几何,概不过问。”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听到这儿,一干商贾眼珠子连连滚动。

丞相的意思,就是由他供盐,商贾们去贩卖。

这样,他们就不是贩卖私盐,而是贩卖官盐了。

商人逐利,李翊肯把食盐贸易下放给他们。

这天大的好处不接,那就当不得头上这个“商”字。

于是商人们纷纷与李翊签下了合作协议。

由李翊以相府出面作保,允许冀州众商贾贩卖私盐。

众商贾需返还利润给相府,同时屡行承诺,投放粮食到市场中去。

时间仅过去一个月,

冀州市场上流动的粮食,已经高达一百五十万斛。

当然了,市场上的粮食都是由政府严格监管的。

不可能轻易流至他国,尤其是隔壁老魏。

由此,

冀州粮价被压了下来,经济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

……

魏郡,邺城。

是夜,曹操搂娇妻宿于榻上。

偶得一梦,梦见三匹白马,毛色如霜,自西北奔腾而来。

直入曹府马槽争食。

而曹操站在旁边手足无措,任看三马竞食,不能阻拦。

此三马,首马最为年长。

它阴鸷平静,只是撕咬槽边的草料,并未有太大动静。

次马矫健雄壮,它专噬豆菽,眼中泛着青光。

末马幼骏,却踩踏前二马而独吞精饲……

曹操眼看食槽便要被食尽,乃大呼一声,从梦中惊醒。

左右侍妾为曹操所惊,纷纷问:“魏公有何事”

曹操轻咽一口口水,才发觉自己已经汗透重衾。

乃叱退众侍妾,穿好衣服,准备出门。

正遇着曹丕,曹丕与之见礼,曹操便把自己昨晚做的怪梦跟儿子说了。

问他如何看待这三马食槽的怪象。

曹丕分析说道:

“三马自西北而来,马超起兵作乱,屡犯魏国边境。”

“马腾、马超、马岱,便是三马。”

曹操一时默然,暗觉这解梦似乎哪里不太对。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便召了群臣来公府议事,谈及到了李翊在冀州大肆筹措粮草的事宜。

曹操认为李翊这是打算进攻了,便问众人对策。

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然司马懿却始终只是一个主簿。

曹丕深以为这埋没了他的才能,便趁着这个机会,主动向曹操举贤。

“……父亲,孩儿保举一人,定能退李翊之兵。”

曹操问是谁,曹丕应声答:

“孩儿以为司马仲达能知兵机,巨鹿乃军事要镇。”

“可令仲达,屯兵巨鹿,与李翊相持。”

“李翊必过不得巨鹿防线。”

由于冀州是两家瓜分,虽同处一州,但考虑到两地挨得近。

曹操便叱巨资,在巨鹿等地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司马懿见曹丕举荐自己,并未感到有多惊喜,反而脸上显露出一色惶恐之色。

曹操沉吟良久,挥了挥手,拒绝了曹丕的举荐。

“仲达尚且年幼,不是李翊敌手。”

“还是由曹仁去巨鹿屯兵,方为妥当。”

曹丕见此,急忙争辩道:

“……父亲!仲达深明韬略,善晓兵机。”

“与李翊正逢敌手!”

“父亲昔日常诫儿,举贤任能,当以才德为先,岂可以门第齿序论之”

“譬如治国,当如沧海纳百川,岂问溪流之远近清浊乎”

“今以老卒为宝,视少年为草,儿恐此非明主之度也。”

大胆!

曹操见曹丕如此出言不逊,勃然大怒。

司马懿见此,连忙出来,向曹操请罪:

“……魏公息怒。”

“公子只是一时性急。”

话落,又转头看向曹丕。

“大公子,在下认为魏公所言有理。”

“懿不过黄口孺子,岂敢与曹将军争锋”

“巨鹿乃国之咽喉,非百战之将不能守。”

“曹子孝将军乃沙场宿将,老成持重。”

“使镇巨鹿,可绝李翊觊觎之心。”

“公子垂爱,懿铭感五内。”

“然为国举贤,当以社稷为重,岂敢以一己仕途为念”

言辞恳切,既保全曹丕颜面,又显得他深明大义。

此以退为进之妙笔,令在场官员无不感慨。

这司马小哥,的确是一个天生的职场老油子。

然曹操见司马懿如此圆滑,心中更加不喜。

便下令,先让曹仁去巨鹿郡守备,严防李翊的突然袭击。

又传命位于上党壶关的曹洪,加强守备,严防马超。

李翊万一发起进攻,肯定会和马超勾连。

虽然曹操已经与刘表签订了同盟协议,可真要打起来。

远在荆州的刘景升,也不可能第一时间伸手顾到河北来。

众人点头称命,喏喏而退。

曹丕也待要退,却被曹操给叫住。

曹操冷声问道:

“……子桓,汝近日似乎与仲达走得甚近”

“今日当着众文武之面,竟呼你子孝叔叔为老卒耶!”

曹丕一惊,唯恐曹操降罪司马懿,乃赔礼道:

“父亲恕罪,仲达只是与孩儿私交甚笃。”

“孩儿深知其有大才,今日才冒昧举荐。”

“孩儿这般做,也都是为了我魏国着想啊。”

曹丕当然是有私心的。

随着曹植的逐渐长大,在众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文采。

这令曹操对他十分喜爱,也让曹丕感到了危机感。

尤其此前李翊还曾当面夸赞曹植的才能,而对曹丕却不予理睬。

所以,曹丕回去后也是一直奋发图强。

又大肆结交党羽。

他所结交的,都是些有才能的后起之秀。

而其中,尤以司马懿能力最为出众,这令曹丕感到十分喜爱。

但曹操却很不喜欢曹丕这样的行为,乃道:

“吾观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久居人下者。”

“兵权若付此辈,他日必然噬主。”

“吾儿须切记,司马氏。”

“可用其谋,不可授其刃。”

“可使其劳,不可予其权。”

“此乃保我曹氏万世之要诀也!”

曹丕喏喏称是,然心中却不以为然。

暗想司马懿若果真有反心,他怎会看不出来

即便司马懿真有反心。

魏国的兵权大宗,都掌握着曹氏、夏侯氏将领之中。

司马懿又如何能够夺权

父亲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了。

曹丕心不在焉地退下,曹操兀自独坐于榻上沉思。

沉吟许久,又下了两道命令。

让汝南李通,加强豫州守备,严防孙氏偷袭。

又命颍川赵俨,筹措粮草,加紧往魏国运送。

同时,又亲自提笔,给荆州刘景升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言道:

——“孟德致景升兄足下:”

“上党已遣曹洪屯铁骑一万于壶关,使其严防马超。”

“南境更布水陆连营于汝南,纵孙权有百万师,亦难越吾之豫土半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