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51章 子龙斩将建首功,兴霸百骑劫魏营

第251章 子龙斩将建首功,兴霸百骑劫魏营(1/2)

目录

第251章子龙斩将建首功,兴霸百骑劫魏营

却说李翊南巡,在徐州进行了一些战略部署。

还把潜在的威胁,妻兄麋芳给关羽带回了北方去。

换了一个处事更加稳妥的赵云,代理彭城相。

同时,又书信一封,请陈元龙配合出兵,水上截断曹军粮道。

与此同时,曹仁率军进驻了沛地的鋕县。

在那里筑起一座坚城,作为魏军东方重要的战略要地。

关羽闻说后,立刻下令对曹仁发起进攻。

左右人谏曰:

“丞相走前,让将军以守待攻。”

“如今丞相方去,关将军何以便违抗丞相军令”

关羽一捋颔下美髯,解释道:

“……诸公所言不然。”

“兵势无常,丞相之略固也,战局之变活也。。”

“今曹仁筑城于沛地,若不急击而毁其垒。”

“俟其城固,吾辈必受制于人。”

“况且关某身为都护将军,本有专征统一调度之权。。”

“倘今日不主动击之,将来悔之莫及。”

于是,关羽力排众议,下令已经到彭城的赵云,主动进攻曹仁。

恰好陈登组建的水军,也已经北上了。

共计水军一万人,周泰为主将,甘宁副之。

关羽便命周泰,随赵云一同出征。

命令下达两天之后。

赵云便率领公孙续,以及他麾下的五千幽州骑,正式出发。

除五千精锐骑兵外,还有一万五千名步兵。

算上周泰、甘宁的水军,便是三万人。

三万人作为先头进攻部队,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但作为进攻方,除非人数完全碾压,不然肯定还是吃亏的。

当夜,赵云命人杀牛宰羊,大飨军士。

随后会集众将,商议作战计划。

“曹仁在沛地筑城,虽然我军人数占优,却也未尝倍于贼军。”

“况曹仁乃世之名将,若彼执意坚守,诚难克也。”

“我等又无李相之才略,若是强攻,恐未必能下。”

赵云有条不紊地为众人分析。

即便是李翊攻打曹仁,也是打了一个时间差。

抓曹仁没来得及坚壁清野,用配重式投石机强行轰开城墙,取了一场巧胜。

“所以依云之见,还是以诱敌为主。”

“使曹仁主力出战,我等便能够汇合关将军的主力军众。”

“一举歼之!”

话落,赵云又问众将有没有什么意见。

众将纷纷称善,作战计划便这么定下了。

赵云大军即刻奔质鋕县。

鋕县位于汝南、沛国交界处。

曹仁选择在这里筑城坚守,的确高明。

进可以威胁徐州,退亦有汝南作后援。

汝南太守李通有勇有谋,曹仁十分信任他。

将汝南之军事,尽数交给他,必叮嘱勿负魏公。

李通以项上人头作保,连连承诺。

曹仁这才敢放心,前往沛地筑城。

人报赵云率兵主动来攻。

曹仁叹道:

“齐将反应何其快耶”

早有魏国细作报知曹仁,齐军打算采取防守的战略。

曹仁信以为真,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齐军真的不来攻。

这样等他在沛地筑好坚城之后,魏军便能在东线战场取得巨大优势。

可惜,关羽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敏锐的军事嗅觉,使得他当即派赵云主动来攻。

于是,曹仁问诸将道:

“谁敢去敌齐兵”

人群中走出一员老将,呼曰:

“末将愿往!”

众视之,乃大将蔡阳也。

蔡阳先随曹仁在北方守御,曹仁被调派去南方后,蔡阳就跟着一起去了。

众将谏道:

“老将军武艺虽然高强,但毕竟年老。”

“那赵子龙年富力强,只恐将军有失。”

蔡阳大怒,叱道:

“廉颇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

“吾随魏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岂不足敌赵云匹夫”

蔡阳在演义里,是关二爷古城相会的背景板。

不过真实历史上的他,其实是死在了汝南平叛的路上。

被备备所杀。

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兄弟释疑虽然都是演义虚构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渲染。

但真实历史上,关羽直接回到刘备身边,其实更显得兄弟感情真挚。

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解释太多。

人回来了就好,兄弟之间都懂。

而蔡阳本人,实力也不弱。

膂力过人,刀法娴熟。

是曹军中久经沙场的宿将,威望颇高。

诸将虽言蔡阳年老,但当他请战之后,并无人敢与他相争。

“……壮哉!”

曹仁大喜,即命蔡阳出战,试一试赵云的实力。

大军行至蕲县时,正遇赵云。

两军各自排开阵势。

蔡阳列阵于西,赵云布防于东。

两军对垒,旌旗蔽空。

蔡阳素骁勇,自仗武力,又急于在曹仁面前表现。

乃策马出阵,举刀厉声喝道:

“吾乃魏公麾下大将蔡阳也!”

“汝等鼠辈,何敢挡吾天兵”

“可速速纳降,免遭一死。”

赵云横枪立马,朗声应道:

“吾乃常山赵子龙,齐国上将。”

“尔等无端犯我齐境,今日当教汝知我枪利!”

蔡阳大怒,挥刀直取赵云。

两骑交锋,刀枪并举。

战约十合,未分高下。

蔡阳军鼓角齐鸣,步骑并进。

赵云领弓弩手射住阵脚,自引三百白马义从,突入敌阵。

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战至兴处,又拔剑乱砍。

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一连斩杀十余名裨将。

蔡阳见势急,亲率亲兵围堵。

两军混战,自辰时杀至未时。

于是各自收兵少歇。

蔡阳回到大营,卸下盔甲,有些疲惫地叹道:

“……人言拳怕少壮,这赵子龙确实有些气力。”

今日交战,虽勉强战了个平。

但蔡阳能明显感受到自己有些力有不逮,身子骨已经适应不了高强度作战了。

副将在一旁提醒道:

“赵云白日厮杀一战,恐晚上还要来。”

蔡阳一惊,被副将这么一提醒,才发觉好像赵云真有可能要夜袭。

今日厮杀一天,他已疲惫不堪。

若赵云晚上好来,那他这把老骨头可有得受了。

正说时,小卒来报,齐军趁夜前来劫营。

蔡阳闻之,无奈只得披甲上阵,率军迎战。

双方点起火把,挑灯夜战。

从傍晚杀至天明。

直杀得尸骸枕藉,血流漂杵。

赵云见日晨兵疲,乃喝令军士结阵,缓缓而退。

蔡阳因伤亡过重,自己也身披刀枪十数处,不敢轻进。

也下令勒兵回营。

是役也,蔡阳军折损士卒三千余,失辎重车仗数十。

赵云虽小胜了一场,然军中亦有损伤。

两军乃各守大营,暂罢兵戈。

是夜,赵云又与公孙续商议:

“蔡阳确实颇有勇力,麾下部众,亦为曹军精锐。”

“昨日交战一天,虽胜他一场,然我军亦折裨将六人。”

“长此下去,纵然取胜,部众亦必伤亡过重,不能复战。”

“绍先有何高见,助我破敌”

公孙续未及回话,人报诸葛军师遣人过来劳军了。

赵云即率众将出迎。

诸葛先生不愧是三国第一奶妈,战端方启。

立马便为前线的赵云军,置备了美酒三千瓮,羊百头,牛五十头。

赵云大喜,连连谢过。

一面使人重赏来使,一面又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使者又单独找到赵云,对他说道:

“在下此来,除奉命劳军之外,另有一新制之器,助将军破敌。”

言讫,领赵云观之。

这新制之器,正是李翊此前托诸葛亮发明的损益连弩。

弩身以坚木为体,机括以精铁为骨。

弦张如满月,矢匣可容十矢。

匣上刻“损益”二字,取《易经》“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之意。

使者耐心为赵云解释道:

“孔明先生奉丞相之命,监制此弩。”

“费时一月,总算制成。”

“此弩,轻捷可负于马,迅疾犹胜弓矢。”

“共计三百副,以助将军破敌。”

虽然生产的不多,但赶上战事爆发,诸葛亮也急着实验。

便迫不及待地命使者给前线的赵云送去,看看它在战场上的威力究竟如何。

赵云乃令部曲试射,一弩十矢俱发。

声如雷霆,矢去似电。

顷刻间靶垛尽穿,射满。

众将士皆惊,呼为:“李相连弩。”

这相当于是古代的霰弹枪了。

一次射十发,完全可以弥补军队数量的不足。

于是赵云乃选精锐之士,配了这三百副损益连弩。

公孙续乃言道:

“有此神弩,来日当诈败,以埋伏之计胜敌。”

“待蔡阳入吾彀中,以连弩射之,贼不难破。”

赵云沉吟半晌,道:

“昨日厮杀一日,我军更占上风。”

“来日再战,蔡阳见我兵败,岂不生疑”

“况其为军中老将,必知兵法。”

“见地势掩映,未必便肯追。”

公孙续乃问:“那子龙有何妙计”

赵云暗想,他随李翊征战多年,平日李翊对他言传身教。

此时此刻,若换作是李丞相他会怎么做呢

赵云来回踱步,见着运粮兵,推着李翊所发明的木流流马,立时有了主意。

“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蔡阳矣!”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双方针对粮食的斗智斗勇永远是最多的。

于是两人商议,由公孙续携一支运粮队,出去诱敌。

公孙续领兵去了。

赵云又令军士于路撒下参石、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蔡阳次日引兵搦战,赵云不出。

又见齐军寨外多有铁蒺藜,排设鹿角,暗想:

“沛地据下邳不远,粮食供应及时,若齐军打算长久为战。”

“于吾军绝非利好。”

乃分派哨骑,去打探齐军的粮道。

哨骑报说:

“在蕲县见着一支齐军运粮队,正用木流流马搬运粮草。”

蔡阳乃道:

“齐国的李翊发明了什么木流流马,齐人用它押运粮草,事半功倍。”

“老夫奉曹征南的命令,来斩赵云。”

“若被赵云困在此地相持,无颜回去。”

于是,便点了三千精兵,打算趁夜去断齐军粮道。

初更时分,引兵望蕲县而去。

果然见着三百来个齐人,在那里用木流流马,装载粮草而行。

蔡阳乃大呼一声:

“杀贼!”

魏兵一声喊起,全军冲杀。

蔡阳一马当先,抢在前面拦住。

齐兵见魏军至,并不恋战,弃粮车而走。

正常情况下的劫粮,一般都是直接烧毁粮草。

我得不到,敌人也不能得。

如果直接抢夺,很有可能使敌军反应过来,派大军抢回去。

但蔡阳见齐军人少,自己又是半夜出行。

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齐人不会来夺。

于是也不去追齐兵,只让士卒把粮车押运回去。

大军因押粮车,行军速度便慢了起来。

行不到十里路,忽见两边火起。

齐兵左右两路杀出。

蔡阳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

视之,正是燕将公孙续。

“老匹夫休走,汝中吾家赵将军之计也!”

蔡阳骇然变色,正欲厮杀。

忽听得一声号响,左右两路军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