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52章 刘备:李相完人,临书依依,不胜眷

第252章 刘备:李相完人,临书依依,不胜眷(2/2)

目录

“汝父托汝于吾,惟望汝能立身行道。”

“幽州豪强,桀骜难驯。”

“特携汝至此,正欲砺汝成器。”

又一指甄尧:

“尔其勉之!”

关平、甄尧乃齐齐拱手,表示一定好好表现。

李翊这才满意,将二人单独叫道帐内开会。

关平暗忖,如今已经是深夜了,他们适才陪着丞相训那名县官儿。

以为训完了就能够睡觉休息了。

不曾想训完之后,居然还要开会,丞相未免也太勤奋了些。

关平到底是少年心性,有些心浮气躁。

甄尧稍稍年长他一些,看出关平脸色略显惫懒之色,便在旁侧劝道:

“丞相行事素来如此,凡有所欲,必速为之。”

“苟不速行,则心中难安。”

“吾等方誓勤勉,入内当振作,切要打起精神,别丢了份儿。”

“吾犹可恕,然汝乃关将军之子。”

“倘丞相不悦,报于尊父,汝当如何”

关平害怕了,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必为家君杖折股矣!”

关羽那可是很要面子的一个主。

关平犯什么错,关羽都能忍。

唯独不能忍的是,关平让他这个老父亲在外面面子上挂不住。

当初覥着个脸把儿子托给李翊带,要是李翊把他送回去,说你这儿子我教不好。

那关羽不说打断小关的腿吧,至少也得让他见一回太奶。

有了甄尧的提醒,关平这才掐了掐大腿,强制打起精神。

说一声“好了”,便要跟甄尧进帐。

忽又想起些什么,问甄尧道:

“目今少说子时,君何以不困怠”

害……

这话问的好。

甄尧嘴角微微翘起,脸上竟露出一抹骄傲的神色。

“关公子忘了我是做什么的了么”

“甄某可是丞相府上的人。”

关平恍然大悟,连道难怪难怪。

就丞相那个工作强度,他府上的工作人员也甭想早睡。

当初关平申请入丞相府工作时,李翊以他资历太浅、能力不足为由,将他拒之于门外。

关平还伤心了好久。

现在看来,不入丞相府说不定还是件好事。

“君等岂非尽与丞相般不得早睡”

关平再三确认。

甄尧点了点头,承认道:

“……确实如此。”

微微一顿,又补充一句:

“唯舍妹任职相府记室,丞相特恩许其早歇。”

“然小妹性情刚毅要强,必待丞相寝时,方肯就枕。”

“期间,恒侍左右,佐理文书。”

“若丞相达旦不寐,则亦彻夜相伴至天明。”

唔……

关平张大嘴巴,感叹你家这妹妹也是个狠人呐。

李丞相工作到天亮,她就守着到天亮。

你们都是铁人,不用睡觉的吗

这下关平总算是明白,为何甄小妹可以被特辟为相府记室,许佩剑入衙了。

感情两个人,都是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呐!

“听甄兄之意,岂非相府中只丞相、与甄记室二人睡得晚。”

“公等其实睡得还要早些”

“……是也。”

甄尧并不否认,解释道:

“……吾辈血肉之躯,焉比丞相神明之质”

“故每至夜深,公必促我等先寝,不必久劳。”

“若他老人家公务未竟,则独秉烛达旦。”

“……然自舍妹入值,日夜相随。”

“丞相亦渐减宵旰之劳,早早歇息。”

“嘻嘻,丞相虽刚毅其表,亦存温柔之性也。”

关平一愣,暗想:

丞相自己熬夜,但却不会拉着手下人陪他熬夜,会主动催促他们去睡觉。

甄宓执意陪着他工作,在旁侧佐理文书。

丞相看出来了,便刻意较少熬夜次数与时间。

确实汝甄兄所言,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温柔心细的人。

关平慨叹一声,难怪丞相府的人都那么敬重李丞相。

换作是他,他也愿意为丞相效鞍马之劳呀!

“……丞相也真是的,我听父亲说,相府上有大量能人。”

“诸如那荀公达、徐元直,皆是大才。”

“更别提孙曹掾这样的齐王元从了。”

“如是之辈,不可胜数。”

“丞相又何必凡事都亲力亲为呢”

“只将小事交予下人即可。”

关平发出一阵疑问,不能理解。

甄尧说道:

“这不是丞相感念齐王知遇之恩么,所以才要夙兴夜寐。”

“正如丞相《出师表》中所言,唯恐托付不效,有伤大王之明。”

一顿,甄尧忽然环顾左右,贴在关平身前,小声对他说道:

“……关公子,此话我只对你一人说。”

“你可切莫对外人说了去。”

关平见他神秘兮兮,便道:

“甄兄宽心,此语入我耳,必不叫第三人知晓。”

甄尧乃低声说道:

“丞相虽明言‘事必躬亲’,然据小妹所言,实乃性过于强也。”

“事无巨细,咸欲亲决。”

“非惟不信任相府僚属,实难释权柄之握耳。”

关平一惊暗道无怪丞相每天会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呢!

又对甄尧说道:

“令妹当真大胆,竟敢非议丞相!”

甄尧嘿嘿一笑:

“汝哪里晓得,丞相待吾妹甚善。”

“相府里那两位夫人,平日与丞相相处时日甚少,远不及吾妹多也。”

你在骄傲什么!

关平翻了个白眼,甄尧确实混得比他更好。

但是借妹上位,他向来是瞧不上的。

就在二人嘀咕之际,迎面走来一员壮汉。

带着一队凶神恶煞的士兵走了过来。

视之,乃武卫中郎将、现考察团行军都尉,许褚也。

“……两位!丞相有令,命汝二人赶紧过去。”

“莫要让丞相久侯!”

关平、甄尧一怔,方想起还有正事要办,光顾着吹牛皮去了。

以致于都惹丞相生气,派许褚来催了。

两人似犯了错的小孩一般,战战兢兢进入了大帐。

原本以为会迎接李丞相的盛怒,劈头盖脸的一顿痛骂。

但李翊见二人来了,只是很平静地让他们坐下。

二人谢过,小心翼翼地坐下。

李翊开口说道:

“诸君知吾等此行何为否”

言讫,看向关平,道:

“……小郎,你先说。”

关平便似一个被老师点明的学生一般,下意识地站起身来,不假思索答:

“……学生知道,此乃收郡县之权,弱豪族之势。”

“以固中枢之威,强丞相北疆之治耳。”

李翊脸上没有一丝丝高兴,澹澹道:

“此其一也,尚还有一事。”

言未毕,目光又看向甄尧。

甄尧会意,马上起身,拱手作揖:

“更欲察幽州民生,解其不能自足之困。”

李翊一颔首,接着问:

“甄功曹可知此州弊病何在”

甄尧早就私下里做好了功课,即应声而对:

“幽州苦寒,岁赋甚少。”

“然又为边陲重镇,不得不屯重兵戍守。”

“遂使本已空虚之府库,愈发难支。”

“故每岁需赖冀、青二州钱粮补其不足。”

“若是在下不曾记错——”

“去岁,冀州补钱二万万,青州补钱七千万。”

李翊脸上露出了微笑,满意地点了点头。

“……甄功曹有心了。”

又不点名,但意有所指地说道:

“斯乃尽心任事者也。”

“若有尸位素餐,视巡察为游宴,或假此行以求显秩者——。”

“即日可去,吾幕不养闲曹!”

“纵其父为三公九卿,于此亦无寸用。”

关平闻言,面色大惭。

即出列向李翊赔礼道:

“丞相教诲,平铭感五内。”

“从此,再不敢松散懈怠矣!”

李翊点了点头,话锋一转。

“那么幽州民生之症,诸君有何高见”

幽州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汉的问题。

此前国家经济情况不错,直接拿地方,甚至中央的钱去填边鄙就可以了。

但现在赶上国家经济下沉,甚至是四分五裂。

幽州就成了北方的一个炸药包。

像刘虞时期的幽州。

只能通过裁剪边军的办法,来缓解财政支出。

很多人批评刘虞乱搞,是个神人,居然把边防军队给裁了。

可问题是,幽州当时可没有冀州、青州,甚至是中央给输血。

他要是不裁军,就幽州那穷地方如何养的起边军将士

事实证明,刘虞其实在任干的相当不错。

在他的治下,不仅解决了幽州的民生问题。

还通过优待胡虏的方式,稳住了边防。

虽然很多人骂刘虞宁愿送钱给胡虏,都不留给边防士兵。

但刘虞确实稳住了边境稳定,甚至让胡人都对他敬重有加。

以至于在刘虞死后,胡人与汉人团结在一起,讨伐公孙瓒。

为刘幽州报仇。

真站在刘虞那个位置,已经很难有人比他做的更好了。

虽然老刘已经坐拥五个大州,可以用其他州给幽州填钱。

但李翊还是希望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那就是让幽州完成自给自足,不用中央给他填钱。

至少不用每年填补那么多。

关平虚心问道:

“幽州既然如此困难,向者公孙伯圭在幽州时。”

“何以养足数万大军,以致与袁绍争雄”

李翊一抬手,亲口为他解答:

“公孙伯圭之部曲,军纪荡然。”

“驻幽州时,常掳掠百姓,焚庐夺畜。”

“刘幽州遂与之隙,几至决裂。”

“虞斥瓒曰:‘妄戮汉胡,坏和戎之策!’”

“瓒反诘曰:‘州牧媚胡,宁资夷狄,不予边军!’”

“……噫!孰是孰非,已难遽断。”

“然每与吾主论及此事,未尝不扼腕叹息,痛恨于当时也。”

关平与甄尧对视一眼,皆默然无言。

良久,甄尧才开口说道:

“吾辈愚钝,难望丞相项背。”

“幽州之弊,累世未解,积弊数百载。”

“窃惟明公之神武天纵,必能廓清此困。”

“敢问钧谕若何”

“但有所命,我等虽赴汤蹈火,不敢辞也!”

关平见状,连忙跟上甄尧,应道:

“平也一样!”

一般来说民生问题还能怎么解决

无非就是屯田。

可就幽州那样的地理、气候,即便是粟米,都只能在易水北岸种植。

再往深入到燕山地区,那就只能零散的种些高粱了。

这些高粱产量不仅比粟米更少,且不黏糯。

吃起来也如同泥沙般松散。

在汉朝,都是穷苦人的口粮。

两人的目光全都落在李翊身上,期待着他给出解决方案。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