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明舒硬刚太子妃(1/2)
明舒皱了下眉头。
在她看的小说里,太子丰檀的确曾率兵前去治理洪水——且率的还是镇国大将军的兵。
这也不难理解,丰檀娶秦楠,可不就是要镇国大将军麾下的三十万兵力吗?
傅直浔神情漠然,瞧不出是何情绪。
楚青时估算了时间:“圣旨来得肯定比人快许多。不过情况紧急,我估摸着快则三四日,慢则七八日,太子定然也到了。”
傅直浔问楚青时:“如今朔州治水情况如何?”
楚青时也不瞒他:“上回炸山,虽说淹了十几个村落,可总算是把黄河水泄出去了。如果雨水一直像如今这样,那片洼地便能够承受汛期泄出去的黄河水。”
“只是,按清虚道长所言,这雨一定会变大,所以这几日都在疏散百姓,加固堤坝。”
说到这里,楚青时叹了口气,“加固堤坝倒还好,疏散百姓着实慢,这些日子也不过走了三分之一不到的人。”
傅直浔沉默片刻:“既然不肯走,那便征用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子,一同防洪。两万多的兵力不够。”
楚青时当即明白傅直浔还有别的防洪办法,需要更多的人手,便赶紧命人取来地图。
傅直浔指着曲江的中下段说:“在这里挖一条沟渠,把曲江水引进山里。”
楚青时:“还要炸山?”
傅直浔:“不必,这本就是一片废弃的煤山,里面的矿道直通地下暗河。曲江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将曲江水引入凿空的山体和地下暗河,便等于截断了黄河一臂,可大大减少水量。”
楚青时一拍大腿:“这个办法好!”
傅直浔修长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曲江和煤山:“但这里至少有两里地的距离,所以需要人手。”
他取过纸张,让傅天研磨,提笔测算通渠的速度,得出一串数字:“一天换三次人,每次至少需要五千人,才能在两日之内挖开沟渠。沟渠的深度和宽度分别为……”
楚青时连连点头。
傅直浔又在黄河几段画了线:“这里设双重堤坝,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我算一下……”
明舒站在一边认真听。
傅直浔想的法子都是因地制宜。
分流、加筑堤坝乃至泄水,力图用最小的损失,达到最好的效果;也尽量不舍弃城镇民居,毕竟一旦淹没,百姓便真的无家可归了。
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如傅直浔所言,需要大量人手。
粗略估算下来,至少得要五万壮年男丁。
傅直浔沉思片刻,又提出一个办法:“朔州兴佛教,境内大大小小有三百多座寺院,道观也不少,大约有百来座。”
“请僧录司和道录司两位大人,下令壮年的僧人道士全都来防洪救世,积攒功德。这样的话,至少可以凑到一万人。”
明舒默默竖起了大拇指,这些人都能想到,厉害!
傅直浔看了她一眼,意思很明白:我说过能阻止黄河大水,说到做到。
明舒朝他点了下头。
后面就是各种细节了,明舒没再听,唤了清虚与陈恩出去了。
既然要布星斗阵,她也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
如此忙忙碌碌,三日时间匆匆而过。
前两日,雨时歇时下,到了第三日,明显密集了起来。
黄河、曲江和济水三条大河的水位,纷纷上涨。
不过到了第三日,水位就都迅速下去了,因为曲江和煤山的沟渠挖通了。
傅直浔的设计非常巧妙,不仅把曲江的水泄出去了,连带还将黄河水也分出去了一些。
所以,即便雨势增大,水位倒是下降的。
只是,明舒那边却不太顺利。
阴气已经弥漫过来了,曾被困星斗阵的亡魂即将抵达。
她不知道这些亡魂要做什么,但因为他们,不仅雨越来越大,而且朔州境内体弱又无法离开的百姓,也纷纷病倒了。
明舒布阵阻拦,但收效甚微——正如火药爆炸需要火,她需要那几件祭祀礼器。
但三日时间,傅直浔的人速度再快,也没法走完他们曾走了半个月的路。
第四日,太子丰檀到了。
让明舒颇为意外的是,太子妃秦楠也跟着一起来了。
他们带来了五万兵力,一万轻骑与他们率先抵达,后面还有四万。
丰檀单独单独召见了楚青时,一部分官员等候在外。
太子乃一国储君,又是奉皇命前来,治水大权理所当然地要移交到他手上,官员们都明白。
虽说这些日子来,他们跟楚青时磨合得极好,上传下达都很顺畅,但太子带兵前来也是件好事,五万兵力一到,人手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因此众人都等着见过太子,赶紧去忙治水的事。
谁知,丰檀和楚青时在书房谈了很久,甚至爆发出了争吵。
正厅和书房离得并不近,众人虽听不清两人吵的内容,但拔高的音量却分明显示两人意见不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