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前路漫漫(2/2)
“然而人祸接踵而至,各地男女也不曾死绝。今在大司马治下,生民远胜以往。若还不能活命,绝非大司马之过,乃系天命。”
稍稍劝慰、开解赵基一番,赵岐就拿木勺吃粥,心平气和,享受着现在的美食。
赵基情绪也好转一些,轵关陉这条路并不好走,尤其是大量民众混在军中一起迁徙时,时时刻刻路边都有虚弱累死的男女老少。
虽然有口粮供给,可这些人太过于虚弱,又不敢停留。
生怕跟不上军队,然后断绝补给,或被周围山民掳掠。
绝大多数灾民都是强撑着那口气跟随移动,活活累死。
赵基能看到的事情,赵岐也能看到。
这些跟随赵基迁徙的民众,比起其他迁徙的民众来说,已经幸运太多了。
各地黄巾军也是男女合编,十几万、几十万迁徙,过着朝不保夕,还要被军事打击、歼灭的生活。
黑山军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张角三兄弟败亡后,皇甫嵩以车骑将军、冀州牧军管河北期间逼到太行诸山谷开荒求生而来。
当年百万黑山军,现在已没了大半。
此外董卓迁都,河雒百姓没有一点准备,那么冷的气候里,军队焚烧他们位于都城、郊外的地产,如似钱窝的田产、庄园废弃。
浮财被军队劫掠,甚至粮食、妻妾都难以保全,以一种妻离子散,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麻木迁徙。
从雒都到长安这一千里路上,如今再走一趟,就能看到路边前后相连的白骨。
然后就是三辅灾民,活着通过武关道抵达南阳的灾民就有十余万户;还有三辅灾民竟然跑到徐州去,聚集彭城附近,被曹操顺手屠戮。
刘焉割据益州,让张修、张鲁搅乱汉中,并焚毁栈道。
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有大量的三辅灾民翻山越岭迁入汉中,很多人更加深入,迁到了蜀中、巴中,成为了东州兵一部分。
与上述这些灾民比起来,跟随赵基迁徙的这六七万户百姓,已经很幸运了。
随行的军队不会侵害他们,还能让他们扶车而行,每日给予口粮。
哪怕死在路边,殿后的赵云也会收敛、安葬他们,不至于曝尸荒野,为鸟兽所食。
因此,赵岐这一路上哪怕见多了生离死别,依旧毫无一点负面情绪。
已经做的够好了,反正他是找不到可以攻讦、指责的缺点。
所以赵岐将赵基现在的情绪归类于年轻人特有的热忱,这种事情过段时间自然会淡化。
别的不说,这么庞大的移民涌来,怎么安置就是一个棘手问题。
反正河东人不喜欢这些人,而这些人更不会傻乎乎、顺从赵基的安排。
这些移民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他们肯定想成为河东人,享受河东为期十年的赋税免除。
再感激赵基、并州军,他们也不想去充实西河、雁门、代郡,甚至太原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就那么回事,这些人只想拿到河东的免税待遇。
跟着军队迁徙能吃一口饭,这是很多人最初最原始的动力。
行军迁徙过程中知晓河东的情况后,目标也就发生了变化,想成为河东人。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解决的过程肯定不是那么的和谐圆满。
等赵基解决这个问题时,现在那点对灾民、流民的怜悯之情,也会很快被消磨干净。
因而,赵岐也就懒得去开解赵基。
赵基是赵彦的孙子,又不是他的孙子。
现在身为大司马,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赵基来处理。
官员、将校之间的矛盾需要赵基平衡、调解;无法调解的,就要进行打击。
新旧百姓、匈奴部众之间的生产矛盾,也需要赵基进行处理。
这种事情处理的多了,那点怜悯以及怜悯心,也就被磨死了。
能维持大致的公平,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这已经是千难万难。
赵岐亲历了桓灵二帝以及执政的外戚权臣,乱七八糟的骚操作见多了,现在赵基这点事情,赵岐心境如常,波澜不惊。
再者,他也相信赵基的学习、适应能力。
现在谁敢轻视赵基的成长能力
诛讨白波四将有侥幸的成份,安邑兵谏也能说是赵彦在背后谋划;后来携天子亲征匈奴、太原、上党,虽然有取巧、急智的一面。
可从袁绍手中全身而退,又与吕布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操于汴水。
以处刑的方式弄死桓典,又与吕布以和睦的方式分掌朝政。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谁敢轻视赵基的学习、应变能力
除了年轻人特有的热忱、怜悯算是缺点外,赵岐找不到赵基的其他弱点。
至于宗族薄弱……这真不算什么缺点。
如果赵基四五十岁,那现在这点家族成员,还真够浅薄。
可他未及弱冠之年,守住现在的基本盘,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甚至不需要赵基亲征,赵基的子嗣就能为他解决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