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色批玩意儿·回家·探亲(1/2)
这几天,明月一直陪着东方泽四处奔走。
她并不打算每天准点打卡,也没这个必要。
于是让东方泽和《文汇日报》重新谈了一下合作条件——她是特聘编辑,只有在需要她本人出面的稿件或专访时才会到场,其余时间一律居家办公。
她来北京,不是为了真正“入职”。
东方家在澳门做报业起家,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在内陆展开布局,开公司、搭关系,稳扎稳打。
如今时机成熟,下一步就是打通文化与政策口的渠道,让东方报社顺利落地。
她进入《文汇日报》,是有意为之。
一来能更直接接触到体制内关键人脉,二来能熟悉内陆新闻话语和行政流程——这是东方家过去不熟的部分,现在必须补上。
午后三点,兄妹俩到了建国门外的一家茶餐厅,约的那位副社长迟到了十五分钟。
明月没催,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翻文件一边喝茶,偶尔抬头看一眼东方泽。
“等下我先开口,你看情况补几句。”东方泽低声说。
明月点点头,把桌上的《东岸童话辑》向自己这边拉了拉。
他们不是第一次搭档谈合作,早在澳门,那些大佬眼皮底下,他们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
只是这次不一样——对方是内陆的老出版人,话不多,态度绵软,但分寸拿得死死的。
“我们能提供全套版面设计、内容编审,甚至能把印刷也包了。”东方泽说。
对方笑了一下,翻开提案,语气温吞:“合作模式都不难谈,主要是书号难批,尤其是儿童向的。”
他说得云淡风轻,却一语封喉。
东方泽没接话。
明月靠在椅背上,微微侧头,“您说的是年内总量问题,还是审批口子的问题?”
对方笑而不答。
坐了整整两个小时,茶喝了三壶,点心上了两轮,结果屁没谈下来。
明月心里早就给这人画了个圈——油头粉面、官腔拉满、眼珠子就没从她胸口挪开过。
这不是第一次谈,前两次笑着忍了,今天她连笑都懒得装。
出了茶餐厅,明月一脚踹车轮,踹得车子都晃了两下:“,色坯玩意儿。”
东方泽开门上车,回头看她一眼,“早说了你别来。”
明月冷笑,“你来他不也拖?他就是吃软又色,拖着看我能不能陪个酒。”
她把外套扯开一点透口气,“行啊,我省得恶心。”
车子启动了,窗外街景往后倒。
东方泽没说话,手指敲了敲方向盘。
他明白得很,书号不是批不下来,是卡着要价——不是钱,是人,是门面,是能坐得上桌的“内陆身份”。
他们现在有资源,有内容,有合作方,就是没人替他们把门推开。
简历上写“澳门童话出版总编”没人理你,但写“某省文化厅挂职顾问”,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方泽偏头看了她一眼:“你最近不是和那个文化口子吃饭?”
明月哼了一声:“我吃饭,他看我,不动筷子。”
东方泽饶有兴趣地调侃,“那你就给他夹点菜,顺便问问书号的事儿。”
“我能一筷子把他眼珠子夹下来。”
东方泽笑了,笑得带点疲惫:“你真不适合谈合作。”
“我适合清场。”明月答得干脆。
*
傅祈年回到广城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司令部作汇报。
会议室灯光冷白,资料翻页声间断响着。
报告完毕,众人散去。
“傅祈年,等等。”
杨司令点了支烟,敲了敲桌子。
“你啊,嘴是硬的,活是实在的。这次调你上来,是信你有分寸。”
他顿了顿,看他一眼,“但也别当真升官了。调你进作战科,是因为你心里有数。整肃是动真格的,不是谁都能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