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祭祀先帝,焚烧王印(今日一更)(2/2)
秘书监陆敦信站在丹陛之下,拱手道:“陛下,长安那边,吐蕃国使一直在安静的待着,并没有多少异样。”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春秋》,平静的摇头道:“吐蕃人行事,向来阴诡,吐蕃国使不动,那么说明私底下便已经有人在动了,他不过是在表面身上吸引目光罢了。”
陆敦信面色凝重,拱手道:“那陛下,该如何应对”
李承乾稍微抬头说道:“吐蕃人要动,能动用的无非就是光军潜伏在长安的人手了,刺探一些情报,寻找一些破绽。”
“破绽”陆敦信一凛,拱手道:“陛下,可不能放任啊!”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大唐于吐蕃的确有些破绽,但这些破绽虽有,但已经在逐渐弥补,大唐有的是耐心,朕有的是耐心,可是吐蕃想要利用这些破绽,那么他们就必须要从高原上杀下来。”
“便如此当年的东吐谷浑大战一般”陆敦信有些明白了过来。
“这是阳谋。”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要么他们提前从高原深处杀出来,要么就等着大唐准备好,一口气杀入高原深处,卿猜他们会怎样”
“臣不知道。”陆敦信摇头,说道:“大唐和吐蕃高层已经多年未曾打交道了,实在不清楚吐蕃高层想要做什么。”
李承乾笑笑,说道:“以朕对他们的了解,他们会心存侥幸的。”
“为何”陆敦信满脸不解。
“因为他们不甘心。”李承乾抬头,平静的说道:“松赞将吐蕃发展的那么昌盛,芒松芒赞也好,达玛仁增也罢,他们都不会允许,朕一点点的扼杀吐蕃更加强盛的机会的,所以,他们必然会找到破绽,撕开破绽,从朕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动手。”
“陛下!”陆敦信神色已经严肃起来。
“无妨,不是大事。”李承乾摆摆手,说道:“这是风险,也是机遇,若是有成,吐蕃将灭国。”
“是!”陆敦信只能拱手。
……
夜色笼罩,御辇前行。
贞观殿前,御辇落下。
一条人影从廊柱后面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
“安俨!”李承乾对着李安俨轻轻点头,然后看向一侧的徐安说道:“清一下。”
“喏!”徐安拱手,然后转身将四周的内侍和护卫,全部带到数十米外。
“陛下!”李安俨上前,来到了御辇旁,拱手道:“陛下,吐蕃人联系骆宾王那边了。”
“咦”李承乾惊讶的抬头,问道:“他们怎么知道骆宾王那边的”
这些年,大唐在李承乾的治理下逐渐的鼎盛。
骆宾王那些人原本藏在陇西,也逐渐的藏不下去了,最后躲到了安西。
安西对户册查的比较松,所以便于他们隐藏。
“吐蕃人说,是禄东赞留下的消息。”李安俨轻轻躬身。
禄东赞,这个名字李承乾很久没有听到了。
“看样子,当年禄东赞和噶尔钦陵愿意归降大唐,背后也做了准备,这藏了十年的一手啊!”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
骆宾王那群人的背后,真正在掌控的是李安俨,是李承乾。
实际上就连骆宾王自己都不知道,这背后的真相。
尤其是当年“公孙常”病逝,骆宾王独掌大权后,便是有什么谣言,他自己也不信了。
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他手下的那么多人,虽然首领是他,但其他人全部都是密卫啊!
这些年,骆宾王也没有闲着,东西吐谷浑和西突厥,他都有所联系,但可惜,始终没有任何成果,以至于李承乾都快将这一枚棋子给忘了。
没想到,吐蕃人竟然又将他拾了起来。
“藏了十年,一朝有用,便是彻底覆灭吐蕃的时候。”李承乾看向李安俨,问道:“他们找到想做什么”
“吐蕃人想通过他,去联系武元爽,然后试探宫中机密,朝中机密。”李安俨认真拱手。
“去做吧,朕给他们这个机会。”李承乾轻轻摆手,说道:“看看他们究竟能给朕带来多大的惊喜。”
“是!”李安俨躬身,然后退入了一侧的黑暗中。
李承乾坐在御辇上,许久之后,他才从御辇上起身,一步步的迈上金阶,最后走入贞观殿。
许萱这才小心的从内殿走出,拱手道:“陛下!”
“嗯!”李承乾点点头,张开双臂道:“替朕更衣吧。”
“是!”许萱稍微松了口气,然后一点点上前帮皇帝解开衣扣,他下意识的抬头,就看到皇帝火热的眼睛在盯着她。
夜色深沉,李承乾躺在床榻上。
身侧是困累疲乏、沉沉睡去的许宣。
李承乾目光看向眼前深沉的黑暗,眼神逐渐的警惕,充满斗志起来。
很多事情,都是他在背后一手布局而成的。
吐蕃也在一步步的踏入陷阱当中。
或许他们随时会脱钩,但机会终究是来了。
吐蕃啊,只要灭了吐蕃,将吐蕃的数百万人口直接吞并,那么他就可以以此来真正的封禅嵩山。
若是大唐数代皇帝都只封禅嵩山,而不封禅泰山,泰山在天下的地位,也会下滑。
当然,这是后事。
还有,武媚娘。
唐传三代,有女主武王代唐而立,这是李承乾心底最后不放心的东西了。
所以,他才会有所布局。
只是,媚娘,最后你自己会怎么抉择
……
永惟十一年,八月二十。
帝归长安。
随行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王室。
太子,英国公李勣,率朝臣春明门外迎接。
帝入长安。
随后,御驾停在了太极宫承天门下。
李承乾从御乘当中走出,李象,长孙无忌,李勣,丘行恭,尉迟敬德等人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抬手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群臣这才起身。
李承乾环视群臣,淡淡的说道:“高句丽王高宝藏,愚鲁好战,穷兵黩武,以至于粮秣断绝,民不聊生,几有易子相食之兆,苍天煌煌,高宝藏终幡然悔悟,愿献王玺、舆图、户册诸物,举国归附大唐,以求黎民富庶,天下安定。”
群臣肃然拱手,躬身垂首。
“此事,朕亦难以决断。”李承乾抬头,说道:“传旨,明日,朕祭祀太庙,禀告诸祖,后日,朕祭祀献陵,禀告高祖,八月二十三,朕祭祀昭陵,禀告父皇,伏乞父皇圣灵明示。”
群臣沉沉拱手,齐呼道:“陛下仁孝贤德,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部安置好三国王室,八月二十三,随朕一起祭祀昭陵。”李承乾一摆手,然后转身进入了御乘之内。
群臣齐齐拱手:“臣等恭送陛下。”
李承乾坐在御乘内,然后进入承天门。
下一刻,承天门在身后轰然关闭。
李承乾侧身,看向一旁道:“传旨,令同安郡公郑仁泰,守承天门。”
“喏!”
……
贞观殿中。
李承乾和苏淑对面而坐。
三名王印放在两人面前的桌几上。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这就是从贞观十七年出兵,到如今永惟十一年,一共数十万将士,搏杀疆场最后的结果。”
“陛下忘了说了,还有三百万百姓。”苏淑笑着看向李承乾。
“还是皇后最了解朕啊!”李承乾不由得笑了起来。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徐安随即禀奏:“陛下,太子求见。”
“让他进来。”李承乾微微摆手。
李象小心的进入内殿,对着李承乾和苏淑拱手道:“儿臣参见父皇,参见母后。”
“平身吧。”李承乾侧身看向李象,轻轻招手道:“来看看,这就是朕奋力多年,最后得到的战利品。”
“喏!”李象上前,仔细的看了三枚王印一眼,然后拱手道:“恭贺父皇。”
“多看一点,以后,你要得到的王印要比朕更多,才能够算是超过朕。”李承乾看了李象一眼,然后才又看向这三枚王印,说道:“朕这些年,不管怎么做,都比父皇要差上一点。”
好在还有吐蕃。
“是!”李象深吸一口气,面色凝重的拱手。
“还有,苏均明年初会调任沈州,整个东宫要提前为他准备,朕每年要细查他的每一年政绩。”李承乾抬头,说道:“他的政绩,便是你的政绩,他的失误,便是你的失误。”
“儿臣领旨。”李象肃然拱手,神色凛然。
李承乾轻轻笑笑,给儿子压力这种事,果然很舒服。
……
火焰熊熊燃烧。
三枚王印被直接投入到了烈火之中。
九嵕山上下,昭陵之前。
诸王,无数朝臣,内外使节,甚至包括李象,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
东岛三国的王印,就这么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