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76章 周桓王(二)

第176章 周桓王(二)(1/2)

目录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此时的郑庄公因在周王朝担任卿士一职已久,逐渐有了专权的迹象。他在朝廷中独断专行,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很多重要的决策都自行决定,完全无视周桓王的权威。

周桓王不甘心被郑庄公如此钳制,他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自己将彻底沦为郑庄公的傀儡。于是,周桓王决定夺去郑庄公的权力,重振自己的王权。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郑庄公见自己失去权力,心中大怒,他认为周桓王的做法是对自己的背叛和不公。从此,他便不再前来朝觐周桓王,以行动对周桓王表示抗议。他在郑国厉兵秣马,加强军事力量,准备与周桓王对抗到底。

同年秋天,周桓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决定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给郑庄公一个教训。他认为,郑庄公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周王室的尊严和统治,必须予以严惩。

周桓王向诸侯们发出了讨伐郑国的号召,得到了部分诸侯的响应。郑庄公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兵抵御。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关乎郑国的生死存亡。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准备迎接周桓王的挑战。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整个天下都在关注着这场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较量。

周桓王亲自率领中军,他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冕旒,手持宝剑,威风凛凛地站在战车上,试图以自己的威严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虢公林父则率领右军,麾下有蔡军和卫军作为附属力量。蔡军和卫军虽然实力相对较弱,但在虢公林父的指挥下,也严阵以待。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三股力量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地扑向郑国。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仿佛要踏平整个郑国。

郑国的子元足智多谋,他站在城墙上,观察着敌军的动向,洞察到敌军联军之间的矛盾。他深知,蔡军、卫军和陈军与周军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是迫于周桓王的压力才暂时联合在一起。于是,子元为郑庄公献上一计。

他建议郑庄公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并说道:“陈国如今正处于动乱之中,国内局势不稳定,百姓都缺乏战斗的意志,如果我们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会因害怕而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必定会产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一旦看到陈军逃窜,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奔逃。这时我们再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郑庄公听后,沉思良久,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此计甚妙。他对这个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觉得子元的建议极具可行性。于是,他果断听从子元的建议。他任命曼伯为右方阵的指挥,祭仲为左方阵的指挥,原繁和高渠弥则带领中军护卫在郑庄公身边,精心摆开一种名叫鱼丽的阵势。这种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以伍弥补偏的空隙,使军队的布局更加严密有序,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双方军队随即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郑庄公站在阵前,镇定自若地向左右两边方阵下达命令:“一旦大旗挥动,就击鼓进军。”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战场上回荡。声音刚落,郑国的军队便如猛虎下山般发起进攻。他们士气高昂,呐喊着冲向敌军。蔡、卫、陈军面对突然的攻击,毫无准备,瞬间阵脚大乱。陈军果然如子元所料,因国内的动乱和士兵们的恐惧,纷纷奔逃。周军见状,因原本就因陈军的临阵脱逃而心生慌乱,加上蔡、卫军队的溃败,更是人心惶惶,顿时陷入一片大乱之中。士兵们四处逃窜,互相践踏,完全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郑军看准时机,如饿虎扑食一般,从两边迅速合拢,对周军发起了雷霆万钧般的攻击。他们的攻势犹如狂风骤雨,铺天盖地而来,不给周军丝毫喘息之机。

周军在郑军如此凌厉的攻势面前,显然有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打得节节败退。郑国的祝聃更是勇猛无比,他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手中的长枪上下翻飞,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血雨腥风,令周军士兵闻风丧胆。

就在祝聃纵横驰骋之际,他突然瞥见了周桓王的身影。这一发现,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他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将弓弦拉至满月,然后瞄准周桓王,松手放箭。

只听“嗖”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疾驰而去,直直地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只觉得一阵剧痛袭来,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他的身体。然而,他骨子里的高傲和王室的尊严让他强忍着剧痛,依然咬牙坚持,继续指挥着军队。

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稳住阵脚。但此时的周军已经大乱,士兵们纷纷四散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周桓王的努力,在这混乱的局面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