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与蔡邕论 二(1/2)
蔡邕对曹刘开始的说法,还是很认同的,至于什么大逆不道的说法,这只是再讨论治病救人而已,再说蔡邕骨子里确实很痛恨那些奸佞宦官,更加不齿有些身居高位的佞臣,顺带着也觉得灵帝不是什么明君,比之孝武皇帝,算了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去年的黄巾之乱,就是这群人弄出来的恶果,最终还不是苦了百姓。
可曹刘后面的一句,蔡邕就有点不爱听了,看着意思是说自己提出来的那七个建议,只是浮于表面,就算被皇帝采纳了,也改变不了什么,还真有点大言不惭。
“呵呵,蔡先生那七味药中的,守礼遵典,采言纳谏这些就不谈了,也就侃侃能算作良药,在我看来,也只是旧话重提罢了。
至于建议那些官员在其位谋其政,督察不法,明辨是非,勤政爱民,这不本该如此吗?
唯一可称为良药的其实只有广开求贤铨选官吏的途径,不仅限于举孝廉,更应该广招贤良和有识之士。不过可惜,蔡先生你所能看到的贤良也仅限于此,还是绕不过世家豪门。”曹刘喝了口茶继续说道。
“哦!那不知曹长史,你认为的贤良人才又出自哪里?”蔡邕倒是有些好奇曹刘说的了。
“我想先问蔡先生一个问题,我大汉什么人最多?”
“当然是普通黎民百姓最多。”
“既然黎民百姓最多,那为什么选贤良之才,不从最多的人群中来选呢?”
“呵呵~普通的黎民百姓,就连字都不认识,怎么会是贤良之才。”
“那若是普通百姓都能识字读书,是不是可能出现更多的贤良之才和可用之人?”
“那是当然!不过曹长史,你这有些太想当然了,我大汉的察举制,虽然也有寒门子弟,举孝廉出仕为官,但也少之又少,万里无一,这寒门都和普通百姓不同,更多的是没落的世家豪门,或者旁支。普通百姓,想读书识字很难,就算有这个机会,很多普通百姓也不愿意。”
“蔡先生你说的没错,那你有想过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吗?”
“老夫的确想过,也尝试过,我这些年在吴会之地,也试过办学,教授住地附近的百姓,可也只有寥寥几人好奇前来,普通百姓并不认为读书有用,曲高和寡啊!”蔡邕有些无奈的说道。
“那是因为这些百姓看到不到读书的好处,没有因为学到知识而受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您的经史子集,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毫无用处,又不能让他们种的地多收粮食,又不能改变他们生活,当然就没人愿意来学了。”曹刘笑着说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让百姓也愿意读书识字?”
“当然让百姓看到希望和实惠,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看到生活会过得更好的希望,实实在在的享受到懂得读书识字的好处。”
“有欲则有所求,则有所为。你这个说法倒是没什么问题,但你要如何做到呢?”蔡邕继续问道。
曹刘见已经完全勾起了蔡邕的好奇心,就开始和蔡邕聊起了自己的教育意图和想法,准备如何打破世家的书籍垄断,更是把王烈和邴原已经在做的事,都给蔡邕讲了一遍。
“曹长史,你的所想所为,让老夫甚是钦佩,你所说的活字印刷和拼音识字,老夫很想亲眼见识一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