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形势骤变(2/2)
有豪绅管家问道。
“肥料是可以快速生产的货物,但原材料价格昂贵,至于瓷器,只有这一遭。”
萧骞说道,“所以大家要格外珍惜这个机会,这批货物据说是王室真传,是起义军攻破了王府的瓷器窑抢夺而来,后来又被尉迟常将军缴获来的。”
“你们也知道,洞庭湖之乱不知道持续多久,以后王府的瓷器窑还能否恢复都是问题,说不准,这一批瓷器,以后就是孤品了。”
七里堡运过来的瓷器存储量都很高,但是物以稀为贵,肯定是拿出来的越少,价值也就越高。
至于肥料,七里堡不至于搞饥饿营销,但也不会卖的太便宜。
“萧公子,你们确定这批货物,是王府的珍藏?那可是号称说藏大家的临江王的藏品。”又有管家发问。
“您应该去问临江王啊!”萧骞笑着反问了一句,不过他接着说道,“我们家大都督说了,我们大都督府绝对不卖假货,此物即便不是王府之物,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大康的世家豪族,不论是金银财物,还是粮食,家里的地窖里,都存储了相当大的数量。
往往战争来临时,他们会躲入家族的坞堡之中,用囤积的粮食,躲避战火,延续家族的繁衍和兴盛。
但在世家豪族眼里,瓷器这种东西,代表着地位和身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
而肥料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江南道的大人物,对于这一批货品的热情,完全超过了贺循和萧骞的预期。
整整一天的个功夫,来找萧骞报价的豪族,数之不尽,门槛都被踢碎了。
经过一天的角逐,第一批瓷器和肥料,被一个崔家的豪商买走。
代价则是三十船粮食。
一些瓷器和十几船的肥料,竟然换了三十船粮食。
李平安知道了肯定会相当高兴。
贺循一想到,自己可以帮着李平安养活更多的百姓,嘴角都忍不住翘了起来。
翌日,贺循离开了苏州,前往新的城市。
在这座新的城市里,他将会再次卖出一部分瓷器和肥料。
贺循在大康各地筹措粮草,而远在千山万水的七里堡,比武大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因为是比武的形式,主要是负重奔跑,短跑,军阵队列之类的内容,选拔速度非常快。
不过弓箭手比较射箭,却有些耗费时间。
不过李平安设置的奖励实在是太有肉了,几乎绝大多数的工人都参加了,用时足足半个月,才决定出了排名。
今日乃是决战之日,各个作坊的工人,经过了好一番拼杀,才决出最终的排名。
李平安自然不会食言,当场兑现承诺,为获奖者颁发奖励。
并且宣布明年春天还将再举办一次比武大会,鼓励手下人继续努力。
在金钱、土地、粮食的刺激下,不用李平安鼓励,很多工人都主动开始练习。
这就是李平安想要的效果。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平安又开始走访百姓,了解当地的百姓安置情况,闲暇时光,便参与一些实验工作。
这天,李平安正在跟老墨交谈实验心得,魏尚在旁边儿看的津津有味。
手里捧着老太太做的美味,时不时的还砸吧砸吧嘴。
“三叔,孙香草找您。”
“孙香草?”李平安微微皱眉。
孙香草一直投身于情报工作,最近一直没有在七里堡,她的神出鬼没,让李平安都不知道她在哪儿。
现在突然回来,肯定是有大事。
果然,对方一见到李平安,就飞快的说道,“大都督,大事不好了,最近京城有流言蜚语,说寇相有意拥兵自重,所以才迟迟不肯进攻南诏。”
“谣言还说,您是他的马前卒,会跟寇相一起割据。”
“胡说,我三叔行得正,坐得端,寇相也是仁义之人,怎么会行拥兵自重之事?”
李平安还没说什么,李鹏先忍不住替他打抱不平,“三叔,这种坏人都该杀,这个时候,寇相的谣言,怎么能随便传。”
“傻孩子,现在说这些没有什么用处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谣言一旦出来,就会形成莫大的压力,单靠解释是没有用的。”
李平安无奈说道。
他太知道,谣言的杀伤力了。
“有没有查出来,谣言最开始从哪儿传起来的?”李平安问道。
“正在查,但是暂时还没头绪,好像一夜之间,很多地方都开始传了。”孙香草答道。
“南诏和吐蕃那边,有什么反应吗?”
“不知道,暂时没有什么消息传来。”孙香草摇头。
李平安来回踱步,思考着其中的可能性。
门口传来敲门声。
李鹏打开了房门,看和王豆子拿着一封书信站在门口。
“明公,剑南道来信。”
李平安接过舒心,看了一眼上面的字,便知道是寇相写来的。
拆开看了几行,脸色就变得非常难看。
“发生了什么?”魏尚等到李平安看完,赶紧问道。
“寇相来信说,吐蕃准备完备,在边疆陈兵二十万,然后到处散播谣言,说寇相是个软蛋。”
“还说,寇相要想进攻南诏可以,要起码割让十二座城池给他们,不然他们会趁着寇相进攻南诏的同时,进攻大康。”
“什么?”魏尚惊呼出声。
他虽然主营的生意上的事情,对于天下大事并不是很开心,但是也知道,吐蕃明显是想趁火打劫。
现在寇相的处境非常糟糕,不进兵,就要面临外人的指责,说他拥兵自重,想做蜀中王。
可若是进攻,就要考虑吐蕃人的反应。
李平安收起舒心,无奈的说道,“吐蕃人着实可恶!”
“三弟,你觉得这谣言,乃是吐蕃人所散布的?”魏尚问道。
“寇相对付南诏,对吐蕃影响很大,破坏寇相的谋划,确实对他们有利。不过我有一点疑惑,那就是松州大营坚固无比,他们即便是陈兵二十万,怕是也难以影响到寇相的。”
李平安说道,“当然,吐蕃也有可能找到了破局的办法,毕竟这天下就没有无法打败的队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南诏内部,其实跟吐蕃的勾结非常深,此时此刻,他们已经联手布局了一张大网,就等着寇相过去呢。”
“不对啊,我记得南诏一直在抵抗吐蕃的侵扰呢?”魏尚问道。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李平安说道:“何况这一次,我们才是南诏最大的敌人,还有一点,那就是别忘了,南越那群王八蛋,他们也一直在谋划着。”
“要是这样,对于大康来说就是灾难!”魏尚也觉得心里非常沉重,“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办?”
“我想想!”
李平安心里也有些乱。
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牵扯到多个国家政治斗争的局面。
半晌后,李平安缓缓抬头,说道:“李鹏,通知库房那边儿,以最快速度送一批军用物资去剑南道。”
“遵命叔父!”李鹏迈着小腿就往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