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政令促消费(2/2)
当两个女医笑着露出后牙,往东街那个以前富人才能去的成衣铺子方向看去。
推开窗,只见远处东市的方向,几盏灯笼在风雪中倔强地亮着,像是寒夜里不肯熄灭的星星。
京兆府衙内,炭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议事厅里的凝重气氛。
京兆尹陈默摊开手中皱巴巴的账本,指节重重叩在“商税锐减七成“的字迹上:“自瘟疫过后,米行、绸缎庄、茶楼酒肆,家家门可罗雀。“
话音未落,负责税赋的司户参军苦笑接话:“前日去催税,卖炊饼的张老汉说,全家半月没尝过荤腥,哪里还有余钱缴税?“
“百姓不敢花钱,商户无利可图,如此恶性循环,长安城怕是要冻毙在这个冬天。“
陈默望着墙上褪色的《舆图》,目光突然停在东市的标记上,“诸位可还记得,先帝在时每逢上元,东市的灯火能照亮半座城?“
话音刚落,一名年轻的市令起身:“大人,不如仿照旧例,办一场岁末大集!“
他快步走到沙盘前,沾着茶水在桌面上画出规整的街道,“我们在东市搭建暖棚,按品类划分区域——布帛区、粮油区、杂耍戏台再设个惠民兑坊,百姓凭当日花销票据,可兑换官府补贴的盐巴、木炭。“
“可这补贴的银钱“有人迟疑开口。
陈默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人:“本官即刻修书户部,申请从救灾余款中拨出三成。再者“
他突然提高声调,“凡参与大集的商户,不仅免去三个月市税,若营业额达到百两,还可获赠官府颁发的信商牌匾!“
朝廷政令的督促,确实对百姓的消费和商铺的运营起到了作用。
三日后,东市的铜钟再次敲响。原本冷清的街道一夜之间变了模样:青灰色的屋檐下挂满红彤彤的灯笼,新扎的彩绸在寒风中翻飞。
临时搭建的暖棚里,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商户们将积压的货物摆得满满当当。
绸缎庄的掌柜甚至支起屏风,让伙计扮成戏文里的人物,举着绣着金线的披风来回踱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卖糖炒栗子的小贩敲着铜锣,铁锅里的栗子裹着糖稀滋滋作响,香气混着热气飘散开来,“买一斤送半斤,官府还给贴补呢!“几个孩童被香味勾住脚步,拽着母亲的衣角不肯走。
惠民兑坊前排起长队,百姓们攥着沾着油渍的票据,看着衙役将雪白的盐块、乌黑的木炭放进竹篮。
人群中突然传来惊呼:“快看!京兆尹大人来了!“陈默身着便服,在随从簇拥下走进集市。
他先是在布摊前买了两匹粗布,又在酒肆要了碗热黄酒,当着众人的面掏出铜钱:“这酒醇厚,值这个价!“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全城。第二日清晨,西市的商户们自发清扫积雪,挂出“响应官府,全场八折“的木牌。
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富户们也带着家眷出门,绸缎庄里,贵妇人摸着柔软的蜀锦,听着伙计介绍:“夫人,买够三十两,官府还送城外温泉庄子的通票呢!“
一篇政令,的确让富贵一些的人家,开始带动市场了,但更多的平民百姓,还是死死攥紧钱袋子,不去理会这些热闹。